关于我们

质量为本、客户为根、勇于拼搏、务实创新

< 返回新闻公共列表

微信日均拦截谣言210万次 强关系链致辟谣困难

发布时间:2015-06-25 10:55:00
 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,假新闻呈现“复合式”传播特点,即短时间内便在各大网络平台迅速扩散传播。昨天(6月24日),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2015年《新媒体蓝皮书》,指出微信平均每天拦截谣言多达210万次。   周二是谣言传播最高峰   当前,我国微信每月活跃用户数已达4亿人,然而随着微信的普及,其朋友圈、公众号中的谣言也借机快速传播。该蓝皮书的分报告《微信公号“谣言”传播研究报告》对2014年11月3日至2015年2月28日微信中被多人举报为“诈骗和虚假信息”的625篇文章共17周数据进行了分析。研究发现,七类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:食品安全、人身安全、疾病相关、健康养生、防骗、金钱、亲子。其中,食品安全类、人身安全类、疾病相关类主题的谣言文章占了大多数。   研究人员将这625条谣言文章按照周一到周日分类分析后发现,周一到周三是谣言出现的高峰期,周二达到顶峰。临近周末,谣言文章数量会出现明显的下降,随后在周六又出现另一个小高峰。   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   蓝皮书指出,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。该蓝皮书的分报告《新媒体时代的“假新闻”现象与治理对策研究》对2014年传播较广、比较典型的92条假新闻进行了多维度分析,发现有59%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。研究者认为,微博平台开放性高,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,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,因而成为众多新媒体假新闻的信息源。如2014年8月网传“上海地铁出现老外晕倒车厢无一人相助,反而仓皇逃跑”的视频,不少媒体未经核实即在微博上发布,引发网民热议,此后上海地铁方面证实消息并不属实,“列车进站后站务员及时上车对外籍乘客进行了救助”。   首发于网络媒体的假新闻占比32%,位列第二。此类媒体基数大,但多为传统媒体转型而成的新媒体形态,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假新闻有12月17日的《最新中国癌症地图出炉》等,而首发于微信的假新闻占7%。   微信强关系链致辟谣困难   相比微博,微信平台用户基数大且具备较高的社交媒体属性,其平台内信息封闭性高,倾向于熟人间传播。虽然微信首发的假新闻比例不高,但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,自我纠错能力弱,不像微博“广场”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间的对冲,且“强关系链”之间存在“人情”“面子”等纠错障碍,辟谣难度大。   例如2014年微信平台出现的“APEC后拆分河北省”的假新闻,虽然在2011年即已出现,事后也有大量网民、媒体辟谣,但此类假新闻深谙用户心理,仍“周期性”出现于微信平台。   专家分析,社会类假新闻因涉及民生百态而占比最高,达43.9%;财经、教育、军事类假新闻多伴随热点事件出现;政治类假新闻则多为政策错误解读或炒作政治谣言。   传播假新闻应负法律责任   面对网络谣言四起、假新闻泛滥的现象,蓝皮书提出及时厘清认定盲区和法律责任。首先应当加大新闻源头的管理力度,对假媒体、假记者站、假记者等“新闻三假”现象予以坚决取缔;其次须编制假新闻的官方鉴定标准和流程,以避免因认定模糊而引起的舆论争议。另外,应当尽早出台规范媒体行为的相关法律,明确假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,对主观造假和恶意造假等行为依法予以法打击。   此外,各级监管机构还应建立权威的假新闻信息平台,设置监督举报、辟谣发布等功能,并向社会开放,鼓励公众参与监督。(记者 刘欢)

/template/Home/Shiwaix2/PC/Static